
今年再度让股东大会处于风口浪尖的是伯克希尔旗下的美国最大预制与移动房屋制造与融资公司——克莱顿房屋公司 (Clayton Homes)。
不出意外,被外界戏称为“资本家的伍德斯托克(Woodstock)音乐节”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每年都会在一个颇具争议话题的中拉开帷幕。去年的争议话题是,可口可乐公司高层高额的股权薪酬计划;2011年则是,“股神”巴菲特的热门接班人大卫?索科尔(David Sokol)涉嫌内幕交易遭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调查。而今年再度让股东大会处于风口浪尖的是伯克希尔旗下的美国最大预制与移动房屋制造与融资公司——克莱顿房屋公司(Clayton Homes)。
4月2日,《西雅图时报》(Seattle Times)与总部位于首都华盛顿素以调查性报道见长的非营利新闻机构公共诚信中心(Center for Public Integrity,该机构获得过2014年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奖)合作发表了题为“移动房屋的陷阱:沃伦?巴菲特的帝国是如何将魔爪伸向穷人的?”(“ The mobile-home trap: How a Warren Buffett empire preys on the poor”)的长篇调查性报道。
预制或者移动房屋,是一种预先在工厂制造完成后直接拖运到住宅基地进行组装的住房。上世纪30年代最早兴起的移动房屋是真正意义上的移动房屋,主要供度假使用,可随度假地点的改变而随意移动。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出现了住房短缺的情况,越来越多的移动房屋被固定在一个住宅基地上用作固定的永久住房。随着移动房屋的普及,上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为此专门制定了移动房屋建造和安全标准,也是在那个时期,“预制房屋”的名字逐渐取代“移动房屋”成为这类房子的主流名字,因为这些房屋在工厂预先加工好的特质不变,而移动的特点已经不复存在。由于批量生产技术,预制房屋的建造成本要低于传统的住宅,于是预制房屋在美国的保障性住房领域起着关键的作用。据统计,美国每年售价低于15万美元的住房中有50%属于预制房屋。
总部位于田纳西州克玛丽维尔(Maryville)市的克莱顿房屋公司由吉姆?克莱顿(Jim Clayton)于1956年成立,如今的公司总裁兼CEO凯文?克莱顿(Kevin Clayton)是创始人的儿子。克莱顿制造的一层或两层楼的预制房屋面积从500平方英尺(46平方米)至2400平方英尺(220平方米)不等,售价在4万美元至10万美元之间。伯克希尔于2003年以17亿美元的价格买下该公司,加入伯克希尔大家庭之后,克莱顿房屋取得的业绩有目共睹,在2015年股东年会之前发给股东的信中,巴菲特写道:“凯文?克莱顿再次带领全美最大的预制房屋制造商克莱顿房屋公司取得了行业领先的成绩。去年,克莱顿房屋公司共售出了30871套房,约占美国人购买预制房总数的45%。当我们在2003年以17亿美元价格买入克莱顿时,其市场份额仅为14%。”
克莱顿房屋公司采用典型的“纵向一体化”(vertical integration)的经营模式:他们制造、销售自己的房屋产品,并为购房者提供贷款以及房屋保险。该公司在全美共有35家工厂,通过326家直营店以及1300多个特许代理商销售产品。公司旗下的子公司范德比尔特贷款公司(Vanderbilt Mortgage and Finance)专门为这类房屋的买家提供房贷,而另一家子公司“房屋第一” (Home First Agency)则专为预制房屋提供房屋保险。在预制房屋产业整个食物链中的多级深度参与给公司带来了巨额利润,但也是这种层层参与、环环相扣,欲整个产业链通吃的架式也给公司带来了不少的争议。此次,受到外界广泛关注和受到调查的环节就是预制房屋贷款环节。
《西雅图时报》与公共诚信中心经过对分布全美41州100个克莱顿移动房屋的销售合同和贷款文书的审阅以及采访相关人士之后发布调查报告称,克莱顿的贷款模式是掠夺性的,过高的费用和超过15%的利率让许多贷款买房者陷入了贷款的圈套,他们无力承担还款义务,由于预制房屋的价值在贬值,贷款者几乎无法再重新贷款;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克莱顿以高于平均住房贷款7个百分点的利率向预制房屋的购买者提供贷款,而相比之下其他贷款方的利率则仅高出平均数3.8个百分点;克莱顿在预制房屋贷款领域的市场份额巨大,每年的放贷量是其竞争对手的6倍,由于缺乏竞争和更多的选择权,消费者和贷款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动接受了利率更高的贷款;按照联邦政府的标准,在过去的4年中,由克莱顿发放的贷款中的93%可被定义为“高额贷款”。
该调查性报道一出,可谓一石惊起千层浪,特别是“掠夺性贷款”(predatory lending)这个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时代的高频词再次出现在了后次贷危机时代,并且与一向标榜看中商业道德的巴菲特的旗下公司撤上关系。
所谓“掠夺性贷款”是指贷款人向借款人恶意推销贷款,推销中有误导和欺诈行为;贷款推销中有寻租行为,如从中获得佣金以外的其他收入;以各种手段诱使借款人在对借款条件了解不充分的情况下,被动接受贷款;贷款合约条款含糊不清使借款人没有可诉诸法律的把柄等等。
结合这些定义,《西雅图时报》报道中的克莱顿房屋公司的贷款方式“掠夺性”特征明显。比如,一对购房者起初得到贷款利率报价为7%,而当他们在投资了1.1万美元购买了土地并建造了地基之后,利率突然上升到了12.5%,于是他们月供款也从此前的700美元跳升到了1100美元,然后他们被告知高利率没关系,以后可以以较低的利率重新贷款,但后来当他们因为家庭发生变故月供还不上时,克莱顿拒绝重新贷款,直接把房子收走了;许多购房者表示他们被告知克莱顿是唯一或者最佳贷款提供者,他们中大多数人都对于房屋销售方和贷款方同属于一家公司这个情况毫不知情,也没有人提醒他们可以饶开克莱顿的公司体系另寻其他贷款渠道;两名前克莱顿房屋销售代理透露在卖房子的时候向顾客搭售克莱顿的贷款和房屋保险可获得“回扣”,另一名前克莱顿房屋销售代理则表示他在工作期间受到来自上司的巨大压力,要求完成售出的房子中80%要用克莱顿的贷款的指标。

5月2日,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在奥马哈市中心的CenturyLink会展中心体育场举行。
5月2日,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在奥马哈市中心的CenturyLink会展中心体育场举行。早上7点半,大会正式开始之前,巴菲特赶到了展览大厅,参加一项与股东们互动的传统项目——扔报纸挑战赛。游戏的规则很简单,在距离道具房子35英尺(10.7米)的地方为起点,向房子的门廊方向投掷报纸,投得越远越准越好。巴菲特童年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社区的小报童,准确地把报纸扔到需要的地方是报童基本功之一,可以说他的第一桶金来自他当年投递过的50万份报纸。而道具房子则是伯克希尔旗下的旗舰公司,也是本次大会争论的焦点公司——克莱顿房屋公司制造的一幢实体预制房子。不知是刻意安排,还是纯属巧合,现场展示是的名为Reflective,标价在6.95万美元的两室两厅两卫的一层楼房,宣传材料写着该房型的针对的是有放松、度假和独处需求的消费者,显然和《西雅图时报》报道里面的刚性需求、保障性房的消费者不是一个阶层的。活动结束后,巴菲特正欲离开之际被一个记者拉住,记者自报家门,他来自《西雅图时报》,希望巴菲特亲自回应该报此前对克莱顿房屋公司的调查性报道。巴菲特先是愣了一下,随后马上回过神来回答道,待会会议上会回应。不一会,又一记者来到巴菲特面前,要求他就同一个问题发表看法,巴菲特无奈地打趣问道,你和刚才那人是室友吗?
显然,克莱顿房屋公司被指“掠夺性”放贷行为已经是挥之不去,无法回避的问题了。巴菲特本人以及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也的确熟谙危机公关的重要策略之一,即不回避,直面问题,迅速给出我方观点,对冲或中和负面和不利消息。
按照传统的流程,放过1小时妙趣横生的伯克希尔公司宣传片之后,9点半,会议正式进入当天的主打议程,巴菲特及其老搭档芒格回答股东、投资者提问环节。第一个来自股东的问题就开门见山,该股东表示他看到近日关于克莱顿房屋公司的报道感到很不安,一直以来他都认为伯克希尔是一个有道德操守的公司,想听听巴菲特就相关报道的看法。不用说,这个由现场财经记者转述的股东问题是事先安排好的,巴菲特也是有备而来,从他当场展示相关幻灯片一一反驳的方式也可见一斑。巴菲特直截了当地表示:“我对克莱顿的放贷方式绝不会感到歉意。克莱顿表现得很好。”此句开场白当天就成了美国国内各大媒体直接引述的新闻标题。
巴菲特指出,克莱顿为大约30万套预制房屋发放的总值120亿美元的贷款中,只有3%的贷款出现借款人无力偿还的违约现象,大多数的借款人能在20年的贷款期限内还清贷款,平均月供600美元。巴菲特刻意强调了克莱顿的放贷方式和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掠夺性”放贷方式的本质区别。他指出,当一个贷款出现违约现象,借款人和放贷人都是输家。克莱顿并没有将自己所持有的贷款“证券化”,通过切分、重组的方式创造出衍生产品卖给投资者,克莱顿把所有的贷款都记在自己的账上,借款人违约了,就意味着增加了克莱顿自身的金融风险。
次贷危机时期的许多借款人收入低、教育水平低、金融知识匮乏,没有搜寻最佳贷款产品的能力和意愿,这使得一些贷款经纪钻了空子,向这一人群推销了大量高成本、高利率甚至一辈子也还不清的贷款。而这些潜在违约风险很大的贷款通过“证券化”的手段以衍生产品的方式又被以高风险高收益金融产品的方式推销给了投资者。其实大家都知道这些产品的风险很大,但是很多人报着博傻和击鼓传花最后一个拿花的人不会是我的侥幸心理,然而最终资本的盛宴在2007年结束。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最终出来买单和兜底的是美国联邦政府乃至全世界的人民。相比之下,克莱顿的贷款并没有“证券化”,采取了传统的方式,自己控制风险,自己兜底,正式这个传统而简单的方式使得该公司在2008年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鼎盛时期,其他住房贷款融资模式枯竭时,依然有能力维持放贷的数量,一度成为业界榜样。
关于克莱顿贷款的利率高于美国平均住房贷款,大多属于“高额贷款”范畴的指责,巴菲特给出了借款人的“基本面”决定了利率高低的辩词。他表示,预制房屋的主要消费者属于低收入、低信用分数的群体,他们的信用分数大多低于620分,不符合申请由美国联邦政府支持、“房地美”“房利美”运作的低息住房贷款的条件,所以他们的贷款成本和利率比普通住房贷款高是正常现象。他还当场显示了一封购房材料,指出上面罗列了很多其他贷款的方式和机构,并非只有通过克莱顿独此一家。
《西雅图时报》与公共诚信中心的调查报告是详尽的、有说服力,更不用提影响力了,他们报道的影响力在本次股东大会期间无处不在。而巴菲特和伯克希尔的反驳也是精心策划,有的放矢的。愿意相信哪方的说辞全看各自的立场和利益所在了,想来,伯克希尔的股东与无法支付月供款房屋面临被收回的克莱顿消费者的立场绝对是不同的。作为一个媒体人,记者想特别指出《奥吗哈国际先驱报》(Omaha World Herald)在此次新闻事件中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西雅图时报》新闻一出,《奥吗哈国际先驱报》马上就跟进报道了,在转载原始报道时,《奥吗哈国际先驱报》高度浓缩了原调查报道的精华,以几乎划重点的方式列出了克莱顿公司的“种种罪状”,而当独家发布克莱顿房屋公司申明的时候,该报又再次用大量篇幅罗列了克莱顿公司遭到质疑的条款与之匹配,使得新闻看起来非常平衡,而不是只是发表一篇伯克希尔旗下公司的公关软文。如果不是文章在结尾处会主动披露“《奥吗哈国际先驱报》乃伯克希尔旗下公司”的注脚,从行文方式和新闻处理的角度几乎很难令人相信该报和克莱顿房屋公司是伯克希尔旗下的姐妹公司。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奥吗哈国际先驱报》以及其母公司伯克希尔具有基本的职业操守和公信力。
了解更多请登录 配电柜 http://3683.bidadk.com/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