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棒骨玉米芯成垃圾分类易错题

●新风街一号院

智能垃圾桶刷脸开盖 自动称重积分可换礼品

昨日早晨7点,西城区德胜街道新风街一号院垃圾分类指导员郭乐已经站在10号楼垃圾分类桶旁,开始督导居民分类。社区设置16个点位,投放了35组“人脸识别”智能垃圾桶。据了解,社区内投放点多数分为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两类,10号楼旁是分类最细致的投放点,设有纸类、塑料、金属、纺织品、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7个垃圾类别。

据介绍,完成注册的小区居民在投放垃圾时,垃圾桶自动“刷脸”识别身份,打开桶盖,并为垃圾称重积分,积分可兑换盐、鸡蛋、纸巾,或满100元可提现。居民每月还可免费领取两卷垃圾袋。

居民王先生将啤酒瓶、易拉罐、一打快递纸壳等物品装在袋子里,来到智能垃圾箱前。由于戴着口罩,垃圾箱识别人脸没有成功,王先生按下一旁的开关键,垃圾箱盖子打开,王先生将垃圾按照类别放入。另一位8岁的小居民带来纸壳、易拉罐、塑料瓶等,称重后换到了4元钱。

两个小时内,记者在10号楼下共看到7户人家前来丢垃圾,只有一位阿姨差点将纸壳扔进了塑料的箱子里,现场分类指导员及时提示,并帮助阿姨将纸箱进行折叠放入相应箱子里。

“我们从几年前就开始接触垃圾分类了,只是以前主要分厨余和其他两类,现在分成了四类。”多数接受采访的居民表示,由于长时间坚持,目前对于垃圾分类基本了解。郭乐提到,大家最常出现的问题是厨房用纸混入厨余垃圾,玉米芯当做厨余垃圾,以及把未清洗的奶盒当做可回收垃圾。

●呼家楼北里社区

建立志愿者队伍 分楼宇指导居民分类

昨日在朝阳区呼家楼北里社区,记者看到,该社区垃圾分类点的设施已配备完全。在垃圾投放点处,配备了5个垃圾桶,其中1个蓝色的可回收垃圾桶,1个厨余垃圾桶,2个灰色其他垃圾桶,1个红色的有害垃圾桶。

上午10点左右,一名居民提着一袋子菜叶来到投放点位,在垃圾分类志愿者的指导下,该市民将垃圾分类投放。居民告诉记者,自从开始着重宣传垃圾分类后,家里的人都“踊跃尝试”,“目前基本常见的垃圾都知道如何分类。”

居民苏女士则表示,针对普通的垃圾,她已经不会分错,日常接触比较少的垃圾,还得查一查。

朝阳区呼家楼北里社区书记殷金凤介绍,自2006年起,呼家楼北里社区就开始进行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目前该社区共有45组分类垃圾桶。

了解更多请登录 配电箱 http://3683.bidadk.com/

Categories: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