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雪婷
在国外疫情严重的时期,一些留学生“翻山越岭”回了国。他们经历踩点抢票、穿着防护服坐20多个小时的飞机回国后,还需度过14天的隔离,并面临学校下学期未知的安排。回国之后,这些学生在隔离区的生活环境如何?对下学期的学习又有怎样的计划?几名已经回国的留学生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谈起了这段特殊的经历。
“我回国的时候,正好国内政策调整,直飞北京的航班会分流到内蒙古、山西、河南等地,隔离14天后可以继续乘坐航班或者回家。”从英国回来的金同学,近日刚刚结束在呼和浩特的隔离回到家乡江苏。回家之后,她按照当地社区规定,还需在家隔离观察两周。
金同学对记者回忆飞机刚在呼和浩特落地后的安排时说:“我们排队安检登记,绕了很多路后,抽血、做核酸检测,然后工作人员点人数上了去往隔离酒店的大巴。”当时,他们加入了几个微信群,“有整个航班的大群,其次是分酒店的群,最后是分楼层的小群”。金同学发现,由于位置有限,同一航班的乘客并没有分在一个酒店,因此每个人的生活条件会有差异。“基本的生活用品都有。当时因为已经回到国内,所以身心很放松。”在隔离区,酒店工作人员不会进入房间,被隔离者也不能出房间,需要自己打扫房间、洗衣服。“三餐由工作人员定时送到门外,他们会敲门提醒。酒店也会提供一些小的商品清单,需要购买的可以在群里登记,工作人员配送,但是不能自己叫外卖或者订快递。”
当然,隔离生活毕竟不像在家悠闲自在,除了一些生活上的困难,学生们心理上也不免偶尔有些紧张。“当时呼和浩特晚上温度还是很低的,但怕中央空调传播病毒,不能在屋里开暖气,大部分人都裹在被子里,有人会申请加一床被子。”金同学说,她因为在回国前得知航班将被分流到内蒙古,所以携带了一些保暖用品。“最主要的还是心理上的焦虑。大家经常在群里讨论,这趟航班是否出现病例。每天两次汇报体温时,偶尔也出现意外,引起一波紧张情绪。另外,大多数人都是留学生,所以会看到同学们在别处的隔离生活,也会为彼此感到担忧。”
“3月中,学校开始将远程教学提上日程,校长发邮件说,‘这是二战后的最艰难时刻’,所有课程都将最后几堂课和论文辅导改成线上视频或直接取消了。”同样从英国回来的吴同学已经离开隔离区很久,近段时间都在网上完成学校课程。她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今年2月,英国大学罢工就持续4周,参与罢工的教师非常多,“很多同学在罢工期间完全没有课,连学校官网都不再提供课件,课外咨询时间也全部取消”。疫情到来更是雪上加霜,“等于一学期1/3的课都没了”。她和很多同学自嘲,远赴英国上学,结果第二、三学期只能靠自学。“当然有的老师顶着同事罢工的压力,自己坚持上课,也有老师在疫情下仍然坚持与学生们交流,但总体来说,这些积极应对也不能弥补学生的损失。”
了解更多请登录 配电箱 http://3683.bidadk.com/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