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舞者


    沙呷阿依参加新中国成立60周年群众联欢活动时穿着的彝族服饰被她一直保留着。课堂上,她经常穿着这身服饰为同学们教授彝族舞蹈。


    ▲新学期开学,沙呷阿依步入教室,为新生们上第一课。


    ▲经过多年的总结,沙呷老师编写并出版了《四川凉山与云南红河地区彝族舞蹈女班教材》。如今,彝族舞蹈课已成为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的主修课。


    ▲1984年国庆节,沙呷阿依(右一)和同学们被学校选派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联欢晚会,在金水桥前跳起喜庆的舞蹈。


    ▲大到舞剧编排,小到演出服饰设计,沙呷老师都亲力亲为。


    ▲1999年国庆节沙呷阿依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联欢晚会。


    ▼今年国庆节,沙呷阿依的学生要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课后,她都会给学生开个“小灶”,锤炼每一个动作。


    ?沙呷阿依根据红军彝海结盟故事编创的彝族舞剧《守护》广受各界好评。

    文/本报记者 李洋  图/本报记者 饶强

    红、黑、黄三色为主的彝族传统服装穿在身上,眼前的舞者伸长手臂、摆动腰肢,仿佛在家乡的火塘边跳舞,又好像回到10年前,国庆联欢晚会当晚,与国家领导人一同在金水桥前起舞。这位舞者,就是彝族舞蹈家沙呷阿依。

    三十多年前,沙呷阿依是中央民族大学第一届舞蹈大专班的学生。大学二年级那年,她被学校选派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联欢晚会,在金水桥前跳起喜庆的舞蹈。那一晚,她一连跳了16支舞,最爱的便是《阿细跳月》。这是一支流行于云南彝族聚居区的传统民间舞蹈,却在首都北京、在国庆当晚的天安门广场上,被几万名来自各民族、各行业的人们一同跳起来,表达为祖国庆祝生日的喜悦。但与这火热的场面形成反差的是,彼时的北京高校里,还没有任何教授彝族舞蹈的课程,也没有专门的彝族舞蹈老师。那时候起,沙呷阿依心里,就有了一个小目标:要为彝族艺术的传承而舞。

    1985年夏,沙呷毕业了。命运眷顾了这个有志气的姑娘,她留校成为北京高校中第一位彝族舞蹈教师。

    当然,要想从0到1开设一门民族民间舞蹈课并非易事。为了丰富教学内容,也为了传承最原汁原味的彝族舞蹈,她必须深入四川凉山、云南红河等各个彝族聚居地,观察彝族人民的日常动作习惯、性格特征以及文化生活,研究由此生发出的舞蹈动态。

    来北京上学前,沙呷阿依是四川凉山歌舞团的舞蹈演员。才十五六岁的时候,她就曾跟着恩师黄石深入云南红河不通大路、隐藏在山巅之上的彝族小村庄垤施。十年过去了,当年村里曾和她一起跳舞的姑娘们已经做了妈妈。大家再次跳起那古老的垤施踩荞舞、石屏烟盒舞,沙呷阿依觉得整个身心依然随着那些节奏在颤动。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彝族文化传统和艺术中生发出的作品,成为她送给学生、送给家乡的最好礼物。她创作和表演的《五彩云霞》《彝鹰涅槃》《彝之魂》《彩云飞到大凉山》《花腰新娘》等,屡次在全国舞蹈比赛、桃李杯舞蹈比赛、荷花奖舞蹈比赛、北京市舞蹈大赛中获得奖项。

    在家乡大凉山举办的第十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比赛上,她编创的彝族女子群舞《情深谊长》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作品金奖”;近几年编创的彝族群舞《石林情深》《守护》等也屡次在北京和全国摘得大奖。

    2000年,沙呷阿依在中央民族大学开设了彝族舞蹈选修课。2018年又将彝族舞蹈课变为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的主修课。

    梦想正在一点一点变为现实。而让她没想到的是,当年激发了自己“壮志”的《阿细跳月》也已成为国庆联欢的经典集体舞作品,每逢联欢必跳。她自己也与这支舞一样,接连参加了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50周年和60周年联欢活动,成为一位国庆舞者。

    今年的国庆节前夕,沙呷阿依带领学生们“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创作的蒙古族女群舞《额尔古纳河》获得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作品金奖”。而她,也卸下了在联欢晚会上舞蹈的重任,将接力棒传递给自己的学生们。于是,中央民族大学的舞蹈教室中,有了开头的那一幕。偏向于群众联欢的集体舞,并不像专业舞蹈一样讲究手眼身法步,可沙呷阿依的言传身教却一丝不苟。也许,她传授的不仅仅是几支舞,而是当年那个年轻姑娘的梦想,一个让彝族艺术流传下去的梦想。

了解更多请登录 配电箱 http://3683.bidadk.com/

Categories: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