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河南首现输入性寨卡病例 专家称该病毒传播风险较低)
本报记者王平
省卫计委于9月12日在官方网站公布:河南首次确诊1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例,目前患者仍在医院隔离治疗,病情平稳。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关专家13日表示,我省已具备寨卡病毒实验室检测能力,该病毒传播风险较低,公众无须恐慌。
患者曾在危地马拉工作
据省卫计委官网介绍,我省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例患者张先生,今年28岁,陕西人,在郑州工作。因公务前往危地马拉工作两月余,于当地时间9月4日,出现头痛、发热(38.5 )等情况。9月5日,张先生胸口开始出现皮疹、咽痛等症状,随后前往当地医院就诊。
当地时间9月6日,张先生乘飞机从危地马拉起飞,于北京时间9月8日抵达郑州。在口岸经入境检疫筛查时发现发热、出疹症状,初步怀疑其感染了寨卡病毒。随后,省卫计委立即将患者转运至河南省传染病医院隔离治疗,相关疫情防控工作同步展开。
9月12日,省专家组根据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患者标本检测结果,确诊该病例为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这也是河南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例,我国大陆第23例病例。目前,患者仍在医院隔离治疗,病情平稳。
孕妇尽量避免前往疫区
据了解,寨卡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从恒河猴体内被发现。近两年,寨卡病毒进入公众视野,源自2015年5月巴西报告的本轮疫情首例病例。截至目前,寨卡病毒已在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出现。
专家们认为,寨卡病毒病主要是通过伊蚊叮咬感染,也可通过母婴传播、输血传播和性传播。也有研究证实,从小头畸形死亡患儿脑部检测到寨卡病毒核酸。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黄学勇提醒,公众特别是已怀孕或计划怀孕的妇女,近期应尽量避免到寨卡病毒病流行或有病例报告的国家和地区旅行,如果必须前往,一定要做好避免蚊虫叮咬的预防措施。
病毒可检测、能应对
对于我省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例,不少市民表示担心。对此,黄学勇表示,“经风险评估,此次输入病例引发传播并进一步扩散的风险较低,而且从目前来看,寨卡病毒绝大部分病例症状较为轻微,预后良好,重症与死亡病例罕见,因此公众无须恐慌。”
他同时介绍,目前省疾控中心已具备寨卡病毒实验室检测能力,在借鉴以往登革热疫情防控经验和国家有关防控方案的指导下,完全能够有效应对寨卡病毒病疫情。
另据了解,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此种伊蚊在我国的分布仅限于海南、广东和云南的部分地区,而我省广泛分布的白纹伊蚊在传播寨卡病毒的能力和意义上弱于埃及伊蚊。
“虽然这一病毒传播风险较低,但仍要引起高度重视,由于我省与巴西、委内瑞拉、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多个出现寨卡病毒疫情的国家和地区有着广泛的人员往来,因此不能排除再有病例输入我省的可能。”据黄学勇介绍,目前,省卫计委正组织专家开展寨卡病毒病疫情风险评估,并着手在省内建立监测哨点。同时,我省已与口岸检疫部门建立联系,合作开展输入性病例的监测和排查工作。 7
(原标题:河南首现输入性寨卡病例 专家称该病毒传播风险较低)
本文来源:大河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了解更多请登录 配电箱 http://3683.bidadk.com/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