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放弃每一个生命——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驰援武汉重症救治医疗团队

原本以为用了有创呼吸机后情况会有所好转,没想到刘玉忠病情还是急转直下。2月18日夜里,刘玉忠出现心律失常,从房颤到二联律再到频发性心动过速。精准药物注射、间断胸外按压,医护人员寸步不离看守着他,经过一夜治疗,刘玉忠的心跳终于恢复正常。

精细的治疗方案,24小时随时调整,呼吸支持、药物支持、营养支持,日夜陪守……26天后,刘玉忠的病情出现明显好转,成功撤离呼吸机,拔掉气管插管。入院治疗的第37天,刘玉忠可以下床活动了,在护士的搀扶下围着病床走了两圈。

3月27日,刘玉忠入院的第47天,已经可以独立行走,按照“司令员命令”,他一天三次围着病床适量活动。

“刘玉忠是第一批病人。一天护士帮他做康复训练和床边活动的时候,他突然给我们敬了个军礼。”说到这里,郑杨教授有点儿哽咽。“这是一个老战士给我们敬礼。那一瞬间我觉得只要国家需要,病人需要,我们就应该来,来得值!”

一个病区6位科室主任

“因为ICU床位有限,不可能所有危重症患者都住进ICU,我们必须自主营造ICU救治环境,主动承担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务。”吕国悦说,他们医院相关专业的科室主任全来了,共有6位,包括心血管病中心老主任郑杨教授、重症医学科二组主任张东教授、心血管病中心重症监护病房副主任王宇石教授、胸外二科副主任李洋教授、胃肠内科副主任张楠教授、超声科副主任王东轩教授,再加上神经内科、老年病科、心脏外科、心理卫生科等20余个科室共34位医生,100位护士,“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完成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

除了一线医疗团队外,吉大一院还有后方智库团队24小时在线给予远程支持。因为重症医疗区患者多为高龄重症患者,病情复杂,为精准施策,对症治疗,医疗队组建了一线专家团,与吉大一院感染科、呼吸科、肝胆内科、心血管科、肾病内科、内分泌科等10余位专家组成的后方专家团,针对疑难危重病例,不定期开展远程多学科会诊,为患者制定系统全面细致的诊疗方案。专家团还建立了24小时在线微信工作群,随时回应一线医护咨询和在线会诊研究治疗方案。

2月25日,医疗队紧急从长春调配6套视频语音系统投入使用。一套放在隔离区,通过语音和视频帮助隔离区外医生直观了解隔离区情况,近距离观察到患者的具体情况,诊治如临其境;一套放在工作区,隔离区人员也能看到工作区医务人员的工作状态,遇到情况可以直接通过语音无障碍、无间隙沟通;还有一套放在驻地酒店,这样即便是医生下班回到驻地,也可以随时通过这种方式与隔离区内进行密切联系和沟通,达到床边会诊的效果,实现了病区、工作区及驻地三地互联互通,及时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减少医疗盲点。

了解更多请登录 配电柜 http://3683.bidadk.com/

Categories: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