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丨 铁路纵横,连四方,聚人心

​【“五一国际劳动节”130周年庆即将到来之际,为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颂扬世界和平发展,愿以此篇致敬工人阶级,致敬劳动群众,致敬中外专家和科技人员,致敬国际主义,致敬“一带一路”,致敬中国及全球英勇抗疫的医务工作者和志愿者们,致敬勤奋植根海外市场、贡献国际经济及研发合作的广大中资企业海外员工,致敬披星戴月、奔驰万里的中欧班列铁路职工,致敬我的同事们—忠诚履职、勇挑重担的中国外交领事干部群体!抗疫关头,惟愿世界各国政府和人们团结一心,共克时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待到端午赛龙船,插艾草悬蒲剑”。合力夺取全球抗疫狙击战的最后胜利!】

清晨,迎着维也纳森林灿烂的朝阳,

我快步奔往使馆上班,

呼吸着清新宜人

还带有花草香味的空气,

不远处的铁道“吭哧吭哧”,

迎面驶来一列洒满金辉的火车;

黄昏,身披着多瑙河畔绚丽的晚霞,

在完成一天工作后,

我信步返回居所,

欣赏着典雅的维城街景

和不时传来的悠扬音乐,

哦,又看到一列双层火车节奏铿锵、从容而去,

沿着那长长的铁轨,

一直通向遥远的地方。

我情不自禁地跳跃起来,

向来来往往的列车挥手致意,

哦,勤劳的列车,

你满载着货物从哪里来?

又要带着人们到哪里去?

何时我们还能再相逢?

此情此景,

仿佛穿越到了我童年的时光,

在湘南老家黄昏的夕阳下,

一队骑牛放学的农村孩子,

追赶着难得一见的绿皮火车,

使劲地蹦啊喊啊,

惆怅地目送着火车消失在山边的拐角,

水牛也摇晃着双角好像听懂了小骑手们的意思。

离开家乡将近一年了,

啊,我亲爱的三湘大地,

你是否还如往常般

春回大地、蓬勃美好?

庚子伊始,毒冠暴发,

英雄之城鏖战烈,

白衣将士威名扬。

五洲为之动容,

全球群起支援。

九省通衢之城,

列车疾行而来,

医护逆行而至。

武汉加油,湖北加油,中国加油,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狙击战!

英雄模范数不胜数,

感人事迹催人泪下。

早春二月,

新冠疫情蔓延欧洲,

中国政府关切,

中国人民心忧,

适才擦干眼中的泪,

刚刚洗净身上的血,

白衣天使再次投入异乡抗疫的征程,

中欧班列轰隆轰隆,

连续运来了欧洲急需的抗疫物资,

慰问的书信、抗疫的策略和经验丰富的医疗专家组,

带来了中国人民真诚的朋友情谊。

雪花扑打樱花,

疫情突袭奥地利,

春日的音乐失去了往日的旋律和温度,

风雨之中,“中车株机”,

一家来自炎帝故里、山市晴岚的中国企业,

向奥地利捐赠抗疫医用口罩及防护服,

寒中送“衣”,恰如春风,

田心的心意温暖了彼此的心田。

中国大使参赞、株机经理员工嘘寒问暖,

与奥方官员、抗疫人士相互拱手、触臂,

合作筑起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的坚定信念;

季春三月,

德意志疫情焦灼,

来自湘江之滨、“机车名城”的中车株机再出援手,

向德国人民捐赠了急需的防护用品,

感同身受、风雨同行,

隔着口罩的中德双方代表,

坚定的眼神明示着齐心协力战胜毒魔的信心!

铁路,世界各国紧密联系的纽带;

机车,中欧国家人民相互帮助、支持的使者。

往事跨百年,

回想难忘的1909,

京张铁路八达岭隧道的一声长长的汽笛,

两百公里簇新的铁轨,

连接起了丰台、沙城和宣化、张家口,

古老的中国迈入了火车时代,

留学欧美、学有所成的詹天佑工程师,

至今仍骄傲地站立在

长城脚下的青龙桥老火车站,

向我们深情地诉说着,

庞然大物的火车从西方来到中国的传奇故事。

也是在120多年前,

中国创办了“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

英法德铁路工程教员和教材跨洋万里而至,

中国自此有了现代铁路专门人才,

欧洲“教习”、专家们的辛劳和贡献,

也深深地刻进了“北京交大”、“西南交大”的辉煌校史。

大革命时期,

声势浩荡的“京汉铁路大罢工”,

展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顽强意志和高尚品格,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林祥谦、施洋们为了劳苦大众利益,

大义凛然,视死如生,

“虽败荣犹著,英光永世红”,

中国铁路工人“二七精神”震撼世界;

抗日战争烽火中,

运输欧美援华物资急需,

抗击日本法西斯紧迫,

滇缅铁路工程数十万勇者云集临沧,

解燃眉之急各民族、各阶层人士戮力同心,

虽功亏一篑令人扼腕,

然抗战精神浩气长存、万古长青。

新中国成立后重教育才、筑路架桥,

留美桥梁专家茅以升博士再任交大校长,

精心培养铁路交通人才功在当代,

北京、唐山、石家庄、峨眉山、成都英才辈出;

共和国擘划千里成昆铁路大计,

勘探队员、苏联专家风餐露宿绘制蓝图,

近百万军民十二年逢山开路、披荆斩棘,

铁道雄师跨天险、战瘴疠、克万难、钻天峰,

屡创奇迹举世瞩目。

蹉跎岁月,

贺敬之一首“西去列车的窗口”,

让多少有志青年热血沸腾奔向大西北,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到广阔天地去锻炼成长,

挥舞镢头、建功立业,

青春的岁月像条河、汇成歌。

改革开放年代,

铁路事业高潮迭起,

三横五纵干线铁路团结东南西北,

中外铁路界交流合作方兴未艾;

成昆铁路电气化工程改造如虎添翼,

大京九连接北京香港温暖高效。

青藏铁路建设名列新中国四大工程,

横穿可可西里,

昂首世界屋脊,

高原“天路”顷刻拉近了西藏、青海和首都北京。

河北唐山机车、湖南株洲机车、青岛四方机车,

南车、北车、中车,

自力自强和引进设备技术、引进人才智力完美结合,

中国机车制造业跨越实现产业、技术大升级。

21世纪的中国高铁,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八横八纵,精准神速,

三万五千多公里高铁

驰骋祖国大地、城镇乡村,

和谐号、复兴号动车组巧夺天工,

给中国带来经济繁荣,

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生活,

感谢欧美技术对中国轨道交通事业的支持帮助,

感谢外国专家为中国高铁发展所付出的宝贵心血。

曾经受聘中车的德国“轻量化制造”权威胡芬巴赫教授荣获中国政府“国际科技合作奖”;

加盟中车株机十多年的德国专家诺伯特·克尼特

在株洲成家立业,取得了“中国绿卡”,

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和湖南省“潇湘友谊奖”;

唐山机车车辆厂技术专家威斯德博士,

担任西门子CRH3引进项目专家组长精益求精、不负众望,

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和河北省“燕赵友谊奖”;

奥地利科学家加盟同济大学助力中国铁路建设,

赫伯特·芒院士关心、关注青藏铁路等“世纪工程”,

为中国结构工程科研创新及人才培养呕心沥血、卓有建树,

并发出“世界工程技术的未来在中国”的精彩预言。

曾记否,六十多年前,

京广线上的“武汉长江大桥”临空而起,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一位苏联桥梁专家担任了大桥的设计组长,

尊敬的康斯坦丁·西林同志,

万里长江第一桥永远记得你,

今天,这座曾经是武汉重要标志的跨江大桥,

经历了六十多年风雨沧桑,

仍然忠实可靠地承载着南来北往的列车;

而女承父业的俄罗斯交通大学教师西林娜,

在随父亲西林阔别中国六十年后,

受邀来京与中外嘉宾共商“一带一路”建设大计,

还积极参与“首届中俄创新对话”,

中国铁路专家也携领先的高铁技术远赴欧洲,

参与莫斯科新地铁及莫喀高铁建设,

再续中俄友好合作新篇章。

文明发展,经济繁荣,

科技进步,挑战陡增,

陷阱叠加,赤字凸显;

黑天鹅现身,

灰犀牛走近,

大熊市低迷;

气候变化,和平振兴,

南南合作,南北对话,

世界何去何往,

人们福祉何在?

“To be or not to be?”

莎士比亚的心灵之问仍在困扰着你我他。

弘扬东方文明,充满人文情怀,

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让丝路精神成为人类共有的历史财富,

“一带一路”倡议倡导共商、共建、共享,

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

打造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营建健康之路、生态之路、希望之路、幸福之路、共赢之路,

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方案和力量,

为人类点亮了一座通往美好未来的灯塔。

在“一带一路”建设热潮中,

武汉-杜伊斯堡班列、

成都-维也纳班列、

南京-马赛班列、

西安-维罗纳班列,

连云港-阿拉木图、伊斯坦布尔班列、

义乌-伦敦班列,

中欧班列纷至沓来、络绎不绝。

在庚子伊始的全球抗疫斗争中,

中欧班列一往当先、大显神通,

中国疫情紧张时刻,

中欧班列节点城市杜伊斯堡,

率先向中国友城武汉捐赠医用物资;

欧洲疫情蔓延之时,

中欧班列满载着中国满负荷生产的抗疫物资,

火速奔向德意法英奥及欧洲诸国,

同舟共济,共克时艰,

谱写了一曲各国人民同心协力、与子同袍的抗疫壮歌!

铁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成就,

来自欧陆、英伦的划时代科技,

瓦特、斯蒂文森们的旷世发明,

给人类带来了力量、速度和幸福体验,

也带来了人们之间交流、交往、交友的无尽情义和情缘,

道连天下,车聚人心!

愿中欧班列更加欢快、高效、顺畅,

愿中车株机不断创新、提升、发展,

愿中奥友好稳定、持久、历久弥新,

愿中欧双方打造好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

愿大千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注:1、国际劳动节又称“五一国际劳动节”(International Workers' Day或者May Day),是世界上80多个国家的全国性节日。定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它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节日。1889年7月,由恩格斯领导的第二国际在巴黎举行代表大会。会议通过决议,规定1890年5月1日国际劳动者举行游行,并决定把5月1日这一天定为国际劳动节。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作出决定,将5月1日确定为劳动节。奥地利共和国也将“五一”定为劳动节及法定节假日。

2、中车株机(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坐落于中国湖南湘江之滨的文化古城株洲市(古称建宁)的田心街道,毗邻京广、沪昆铁路线,是中国中车集团核心子公司、湖南千亿轨道交通产业集群龙头企业。自1936年创建以来,始终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诸多纪录。公司业务集中在电力机车、城轨车辆、动车组、轨道工程车,磁浮列车、储能式电车等新技术公共交通车辆、重要零部件、专有技术延伸产品、维保及机电总包服务等领域。目前,公司总资产287亿元,在国内外设有22家子公司。公司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进“平台化、模块化、简统化、标准化”创新体系建设,公司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拥有中国铁路行业唯一3个“国字号”实验室——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系统集成国家重点实验室、轨道交通车辆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轨道交通车辆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在广州、上海及奥地利、土耳其、南非等地建立了研发机构,掌握了系统集成、交流传动、重载运输、磁悬浮、车辆储能、超级电容、低地板、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等多项前沿技术,处于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国际先进水平。开放创新的中车株机公司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轨道交通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愿与合作伙伴携手承担低碳、绿色的社会责任,推动全球轨道交通产业共同进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有“潇湘八景”之誉的“山市晴岚”位于湖南省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交界处,濒临湘江,是一片人文古迹众多的原始名胜景区,每逢雨后新晴,或是旭日破晓,万丈霞光撒在山间,雨气氤氲,蔚为壮观。北宋大书画家、诗人米芾将这一景观绘成《山市晴岚图》,列为潇湘八景之一。昭山曾是毛泽东主席踏访之地,也是近代著名“鉴湖女杰”、烈士秋瑾的最初安葬之地,更有美丽离奇的故事传说于此。

3、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是中国乃至世界劳工史上一次著名的斗争,因“二七惨案”的发生,被后人称为二七大罢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为了维护其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加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剥削,造成了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盘踞在京汉线上的军阀以欺诈、胁迫等一系列卑劣的手段对京汉铁路工人进行残酷的人身压迫和经济剥削。工人没有自由,挨打受骂,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郑州位于京汉陇海两大铁路交会处,工人集中,因此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展工作的重要地方。在共产党的领导下,1921年秋天,郑州开办工人夜校传播马列主义,郑州铁路工人俱乐部随之诞生,后来通过罢工斗争,京汉铁路工人运动蓬勃发展,16个分工会相继成立。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在郑州普乐园举行。总工会成立之后,为了争自由、争人权,决定于2月4日举行全路总罢工。1923年2月4日上午9时,总工会一声令下,郑州铁路工人首先拉响了罢工汽笛,揭开了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序幕,全路工人开始了大罢工。面对总工会罢工宣言提出的条件,吴佩孚等反动军阀在帝国主义指使下开始了血腥镇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在惨案中,林祥谦、施洋等被杀害。

1939年,毛泽东主席在“二七”纪念大会上指出,“这些斗争,是为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利益,是为了全民族的利益,也是为了全世界人民的利益。”1963年,董必武同志为纪念“二七”精神题诗赞道:虽败荣犹著,英光永世红。郑州二七纪念塔纪念馆,坐落在郑州市中心的二七广场,馆内陈列的实物、图片、文字等资料,还原了历史,展现了京汉铁路工人爆发出的工人阶级团结奋斗、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

4、1937年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一批有识之士意识到,如果沿海口岸不保,中国将失去外援,陷入危险境地,必须尽早铺设一条从西南向外与国际反法西斯力量联系的通道。经多方洽商后,在1938年4月成立"滇缅铁路工程处"(局),曾经留学美国匹兹堡大学的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曾养甫成为“滇缅铁路督办公署”督办。工程局首任局长、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的萨福均及副局长、毕业于美国康乃尔大学的张海平率领一批当时中国的铁路工程专家,在英国工程师戴维斯1895年起花费7年时间设计出的"滇缅铁路"方案的基础上,用了九个月时间对线路重新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勘测,绘制了几万张图纸。后由著名铁路工程专家杜镇远先生接替萨福均担任滇缅铁路工程局局长兼总工程师。由于修筑滇缅铁路工程艰巨,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工,1937年年底国民政府决定先修筑昆明通往缅甸的滇缅公路,8个月后竣工通车。但很快暴露出公路运力不足的问题,1938年秋中英美三方会商,由美国贷款7000万美元,中英两国决定各在滇缅境内合作分段修筑滇缅铁路。滇缅铁路全长950公里,其中中国境内860公里,是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投资修建的最大工程,起点在今昆明北站(时称昆明总站),经安宁、禄丰至祥云过临沧,由孟定的南定河口出境,接缅甸铁路支线腊戌站。一批又一批专家随着筑路的需要纷纷涌来,工程局的正副工程师、帮(助理)工程师和公务员,几乎全部来自清华、北大、交大、复旦、同济、北洋等名牌大学的土木工程或铁道专业,许多人曾在津浦、湘桂、粤汉等铁路长期从事设计和施工工作。他们把全部心血倾注于这条铁路的建设,撇家舍业、离妻别子、栉风沐雨、饥寒交迫,数年如一日苦战西南。滇缅铁路施工所需的大量劳力和民工主要在沿线各县征集,隧道、桥梁等技术工程则由外省技工担任。1941年6月,"滇缅铁路工程局"升格为"交通部滇缅铁路督办公署"。曾养甫得以请来各方著名专家担任部门主管,如首任工程局局长萨福均、铁道机械工程学家程孝刚,以及曾合作设计修建钱塘江大桥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和罗英等人。1942年春,滇缅铁路东段从昆明穿越了七条隧道铺轨到一平浪,西段470公里的铁路土石方也基本完成,一些车站和桥墩已建好并准备铺轨。正当滇西南民众翘首盼望火车开来时,日军在1942年3月8日占领仰光,又于4月8日攻占缅甸北部重镇腊戍,大批筑路物资落入敌手。为防止日军利用刚修好的铁路快速进攻昆明,在5月10日腾冲沦陷后,5月12日国民政府下达炸路命令。随着炸药的声声巨响,滇缅铁路西段已修好的桥梁与路基化成碎片,整个工程功亏一篑。为了展示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2009年,临沧市委、市政府决定由市政协牵头建设滇缅铁路遗址纪念园。遗址园生动展现了当年临沧人民支援抗战、修建滇缅铁路的英雄壮举。

5、1949年7月8日,时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铁道部部长滕代远签发成立中国交通大学的人字第144号令,决定将国立唐山工学院(即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现北京交通大学)、华北交通学院合并组成中国交通大学,毛泽东主席任命桥梁专家、唐山工学院校友茅以升教授为校长,铁道运输专家、北平铁道管理学院校友金士宣为副校长,学校校部设在北京东交民巷34号,下辖唐山工学院、北平铁道管理学院两校。1950年,为了区分地处上海的交通大学,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令中国交通大学更名为“北方交通大学”,并成为现“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的前身。

6、成昆铁路被联合国称为“象征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成昆铁路始建于1958年。1964年8月毛泽东主席发出“成昆线要快修”的号令,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30多万筑路大军开进万水千山,在被多国专家断言为“筑路禁区”的深谷峻岭中创造出奇迹。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全线竣工运营,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的干线铁路之一,也是中国三横五纵干线铁路网的一纵。成昆线上有桥梁991座,隧道427个。桥梁和隧道加起来共440公里,占全线总长的41.6%。成昆铁路沿线地质条件复杂,有“地质博物馆”之称,有三分之二路程经过高山、深涧、沟壑、大河。除地形复杂外,沿途还是滑坡、泥石流、崩塌、山体错落等几十种地质灾害的高频发生地。而当时中国铁路施工队伍修桥开隧道,基本上是靠人力,缺乏大型的机械,艰苦、困难程度难以想象。但再难再苦,都没能阻止中国铁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成昆铁路一经全线通车,就震惊世界,创造了18项中国铁路之最,13项世界铁路之最。1974年,中国将大型雕刻作品“成昆铁路”赠与联合国,是新中国成立后给联合国送上的第一份礼物。1984年12月,中国成昆铁路、美国阿波罗宇宙飞船登月、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被联合国并称为“象征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这条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建造的铁路,1985年荣获首届中国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与“两弹”技术、长征三号运载火箭、葛洲坝工程一道,载入史册。面对这条伟大而神奇的铁路,一位中国“铁四代”深情感慨道:“我外曾祖父是跟随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的。外祖父继承父业,在济南车辆段当乘务员,后来在抗日战争中受伤。解放后外祖父响应国家号召,举家南迁到重庆电务段做技术员。1969年为支援成昆线建设,他又申请来到西昌,参与组建西昌电务段。在西昌,外祖父和我祖父因为成昆铁路而交汇了。他是火车司机,是从包头机务段调来参加成昆线建设的。我爸我妈是西昌铁路中学的同学,后来一个开火车,一个修火车,一辈子在铁路上。我从军队复员后,还是觉得当个铁路工人最合适,就在成昆线这条最伟大的铁路上安身立命了。”

7、青藏铁路建设是新中国重点建设工程之一,是内地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分两期建成,一期工程东起青海省西宁市,西至格尔木市,于1958年开工建设,1984年5月建成通车;二期工程,东起青海省格尔木市,西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

8、自“一带一路”伟大倡议提出以来,开往欧洲的中欧班列有了飞跃发展,新线路的开通常常见诸报端。摊开地图会发现,如今的中欧班列可谓遍地开花。仅以英雄城市武汉为例,2019年12月21日上午11时,随着中欧班列(武汉-布达佩斯)编组50辆的76045列车从武铁汉西车务段吴家山站开出,首次驶往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中欧班列(武汉)已经辐射欧洲28个国家,60多个城市。铁路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中欧班列的大力兴起更是增添了加快融入全球化经济发展大格局的重大意义。中欧班列有着与以往不同的显著特征:直通、定班、定时的班列化运行。定时到发对于货主企业的国际供应链管理是何等重要,已是不言而喻的道理。加之中欧班列全部采用标准集装箱运输,实现了各国间海关检查检疫的协作机制,一票到底、中途免检,大大节省了运行的成本和时间。日行一班的高频度又满足了货主企业小批量多频度的运输需求,有助于压缩库存投资。除了利用公共班列以外,大的货主或货代企业还可以根据自身货量和需要,申请开行专列,灵活性和机动性非运输量过于庞大的国际海运可比。中欧班列以其运距短、速度快、安全性高的特征,以及安全快捷、绿色环保、受自然环境影响小的优势,已经成为欧亚大陆国际物流中陆路运输及保障“一带一路”建设物流需要的骨干方式。中欧班列物流组织日趋成熟,班列沿途国家经贸交往日趋活跃,国家间铁路、口岸、海关等部门的合作日趋密切,这些有利条件,为铁路进一步发挥国际物流骨干作用,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将丝绸之路从原先的“商贸路”变成产业和人口集聚的“经济带”起到重要作用。中欧班列使内陆城市沿海化,中欧班列的开行给予了内陆城市直接输出的能力,火车的速度优势可使中国内陆城市到欧洲主要城市的运输时间比海运节省一半以上。加之班次频度高的优点,中欧班列的运输服务有助于跨国企业降低流通环节总库存,提高市场响应速度,有效增进了中欧人民的物资交流、文明交流。

9、2017年1月9日,德国工程院院士维尔纳·胡芬巴赫教授荣获被2016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胡芬巴赫教授在国际上被誉为“欧洲轻量化之父”,其轻量化和复合材料研发技术为诸多知名制造企业产品打上了新技术的“烙印”。通过积极向中国转让先进技术,胡芬巴赫与我国共同研发了首辆全碳纤维复合材料列车,让原金属车身减重50%,中国列车将跑得更轻、更安全。

2018年7月,中国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公司德国籍工程师诺贝特·克尼特获得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成为中车公司首位获得“中国绿卡”的外籍“高铁工人”。近年来,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水平的不断提升推动产品“走出去”,吸引人才“走进来”。以中车株机公司为例,其产品销往四大洲近20个国家的同时,吸引了8名外国资深专家加盟。今年64岁的诺贝特·克尼特就是其中一员。他供职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城轨事业部,是轨道交通机车车辆焊接工艺领域的专家,攻克了企业出口型不锈钢地铁车辆焊接工艺等难题。2013年,诺贝特·克尼特先生继2012年度获得湖南省“潇湘友谊奖”之后,又荣获中国为外籍专家设立的最高奖项“中国政府友谊奖”。

赫伯特·芒教授(Herbert A.Mang)是奥地利科学院院士、国际知名教授工程结构力学权威,奥地利维也纳理工大学结构与材料力学研究所教授、同济大学特聘教授。曾经担任奥地利科学院院长,现为中国工程院、美国工程院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外籍院士,先后兼任应用数学与力学协会等十多个国际学会的执行理事或理事及40余部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或顾问。1981年芒教授即以联合国特派专家身份来华工作并讲授有限元法,推动了我国机械与土木领域第一款有限元软件的研发;在此后近40年持之以恒的合作中,他致力于促进中奥双边及国际多边科技合作,曾多次代表奥地利科学院与中国科学院等签订了科研合作备忘录,在他的直接推动下,2007年,同济大学与奥地利欧亚太平洋学术协会合作共建的“中奥隧道与地下工程研究中心”成立;合作中,提出了一种解决混凝土结构施工期性能控制的分析创新方法,应用于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管节预制等;芒教授还先后参加了国家863计划课题“超大特长越江盾构隧道关键技术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铁道部“隧道围岩稳定性与设计方法”研究项目,并指导博士生提出新的工程质量控制方法,优化了相关技术途径,依托兰渝铁路白家坡隧道开展现场应用研究并发挥作用。2020年1月10日,赫伯特·芒教授荣获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在接受获奖采访时,芒教授强调,随着青藏铁路、南水北调、港珠澳大桥等世纪工程的实施,中国在工程技术领域开始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世界工程技术领域的未来在中国,希望在中国的年轻人身上。

10、值2017年6月“首届中俄创新对话”召开之际,《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前苏联援华专家、武汉长江大桥前苏联专家组组长兼总设计师西林同志之女、莫斯科交通大学教师西林娜女士。西林娜希望,乘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让中俄科技创新合作继续传承两国的友谊。西林娜从小因大桥结下深厚的中国情缘,回想起她随父亲西林在中国的日子,西林娜如数家珍:“父亲在中国工作了很久,1948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就前往中国进行桥梁建设工作。我4岁时第一次跟随父亲前往中国,前后在中国生活了7年时间,跟着父亲坐火车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中国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西林娜说,自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竣工至今已经过去了60年,但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忘记帮助过自己的前苏联专家们。2015年5月,习近平主席访俄期间会见了前苏联援华专家亲属,其中就有西林娜。2017年5月,西林娜应邀赴北京参加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谈到她不久受邀前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时,西林娜表示,论坛组织得非常成功,内容充实,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西林娜并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伟大的构想,能够使沿线国家共享发展机遇,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俄罗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中俄两国年轻一代有机会进一步加深相互了解,增进友谊,这是中俄深化合作难得的历史机遇。】

作者简介

作者:雷风云,男,56岁,汉族,湖南永兴人,工程师职称。现任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科技参赞,历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国务院外国专家局干部、中央机关赴河北省讲师团成员、国家外国专家局副处长(驻美办事处代表)、处长、教科文卫司副司长、经济技术司副司长、驻英国办事处总代表及科技部国际合作司领导班子成员、二级巡视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湖南省诗歌学会会员,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与开发研究会研究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欧美同学会会员,《国际人才交流》杂志创刊30周年优秀作者。

西南交通大学

4月15日,中国政府援助奥地利人民的抗疫物资顺利抵达维也纳

作者(左3)赴中车株机欧洲公司及维也纳联合研发中心调研并看望株机海外企业员工(左2为中车株机欧洲公司总经理程建)

作者(右)与奥地利驻华使馆代表向荣获“2019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技合作奖”的奥地利工程结构力学专家赫伯特·芒院士(中)表示祝贺

作者与来访科技部国际合作司的德国“轻量化制造”大师、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获得者、为中国高铁发展做出贡献的胡芬巴赫院士亲切交流

(责任编辑:张凤元)

了解更多请登录 配电柜 http://3683.bidadk.com/

Categories: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