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病毒自然灭亡, 控制流行病的关键是生活方式的改变。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其列为全球性大流行病,这也是冠状病毒感染首次被评估为全球大流行病,即便是2003年的SARS也未曾达到此级别。
面对这个棘手的病毒,全球所有的公卫专家和科学家群策群力,寄希望和努力于特效药和疫苗。目前,已有中美英三国宣布新冠疫苗进入临床实验,但多位专家对疫苗的可及性表现消极态度。而世卫组织此前推荐的四种特效药,包括特朗普力推的氯喹在内的多种药物治疗法都相继“陨落”。
目前看来,新冠病毒并没有短时间消失的迹象,特效药和疫苗作为攻克病毒的“救命稻草”似乎无法及时验证效果。那么,我们是否还有「Plan C」?
时至今日,新冠肺炎仍无特效药,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仍处于“对症下药”的阶段。值得庆幸的是,世界各国在抗击疫情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推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3月份时,WHO计划实施的一项名为”SOLIDARITY”的大型全球试验,总结推出的4种最有希望的新冠肺炎治疗方案:①瑞德西韦——实验性抗病毒化合物;②氯喹和羟氯喹——抗疟疾药物;③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抗艾滋病药物;④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干扰素——抗艾滋病药物。
如今一个多月时间过去了,这4种新冠肺炎治疗方案却相继遭遇“滑铁卢”。
4月23日,WHO泄露的中国瑞德西韦临床数据显示:对比安慰剂组,瑞德西韦对新冠患者的疗效并不明显。雪上加霜的是,bioRxiv最新上线的一篇研究论文又指出,瑞德西韦可能会引起睾丸毒性,并导致精子质量下降。
更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近期,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表明氯喹和羟氯喹对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效果不佳,甚至还会有害。4月24日,Nature Medicine 发文指出,使用羟氯喹和阿奇霉素治疗的新冠肺炎患者出现了心电图异常。
4月13日,深圳第三人民医院团队及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肝病学顶级期刊 《Journal of Hepatology 》杂志发表研究论文,指出那些使用了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的患者有更高的肝脏损伤风险,该研究为全球不断蔓延的新冠疫情提供中国经验和临床数据支持。
近日,广州医科大学团队Cell Press在旗下期刊Med上发表文章显示,研究者们在一项探索性随机对照研究中发现,接受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和阿比朵尔对新冠肺炎轻中症的成年患者无效。
这样一来,WHO推荐的4种最有希望的新冠肺炎特效药相继“陨落”。那么,疫苗又如何呢?
全世界有超过260万例新冠确诊病例,而感染人数还在迅速增加,这对于科学家研发疫苗施加了巨大的压力。但是科学需要时间,无论是疫苗研发或是临床实验,都需要产生令人信服的结果才能供医生使用。
目前,中美英三国都宣布疫苗已进入临床实验,我国已有两款疫苗走入了 II 期临床实验。但“远水救不了近火”,专家普遍的想法是,2021年前无法用上疫苗了。
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教授陆蒙近日表示,现在的二期、三期临床试验正是到了最难的“过草地”阶段,很多疫苗的临床试验都会“死”在二期,100个里面有一两个成功的就不错了。
临床实验过程中还会出现“抗体增强效应”,即注射疫苗后抗体无法完全杀死病毒的现象,这意味着你可能需要不止一次接种新冠疫苗。
更令人担忧的事实是,新冠病毒感染方式和RNA病毒令人忧虑的变异潜力可能加剧疫苗研发的难度,宫颈癌疫苗共同研发者– 澳大利亚的免疫学者Ian Frazer表示,有充分理由认为新冠疫苗说不定永远无法问世。
就算过了研发这一关,疫苗公司的制造和分发过程也将花费比预期更长的时间。瑞士制药巨头罗氏公司首席执行官塞韦林·施万(Severin Schwan)表示,这一切不太可能在未来12至18个月内完成,他表示公司目前更寄希望于抗体免疫,并将在未来推出血液测试产品。
英国剑桥学院的免疫学和传染病教授拉维·古普塔(Ravi Gupta)告诉《赫芬顿邮报》:“我们需要为没有疫苗的世界做好准备。” “以疫苗的希望为基础的公共政策是一种绝望的措施。”
根据WHO世界卫生组织负责人在4月20日的说法,没有证据表明冠状病毒抗体可以长期免疫,世界范围内只有2%至3%的康复者体内被监测出新冠病毒抗体。这对于那些希望依靠发行疫苗来恢复“正常状态”的国家来说,可能是一个坏消息。
世卫组织还指出,抗体有效的时间段仍是未知的。考虑到抗体的不可预测的效果和耗时的疫苗开发过程,我们更需要准备「Plan C」来长期对抗病毒。
「Plan C」可以是什么?让病毒自然灭亡,控制流行病的关键是生活方式的改变。
当病毒无法找到新宿主进行复制时,新冠疫情也许就能得到控制。世卫组织发言人葛西健(Takeshi Kasai)在国际媒体汇报中也提到了这一想法:“至少在找到疫苗或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之前,世界必须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澳大利亚邦德大学的Tammy Hoffmann教授和Paul Glasziou教授认为,“ 新冠疫情流行曲线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趋于平坦,这不是抗病毒药物或是疫苗能做到这一点的。” “我们正在通过社交隔离,洗手以及(对于医护人员而言)口罩和其他防护设备之类的非药物干预措施而得救。”
英国曾为群体免疫策略付出巨大代价,目前政府已经宣布封城等更积极的应对措施。但截止目前,英国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数居欧洲前列,成为欧洲乃至全世界疫情的中心之一。
经英国卫生部长马特·汉考克(Matt Hancock)证实,已有数千万英镑投入到疫苗的临床试验中。但是,英国首席医疗官克里斯·惠蒂教授(Chris Whitty)却为大家“泼了一盘冷水”:寄希望于疫苗马上登陆、让英国或者全世界摆脱疫情封锁的可能性不大。因此他认为,英国的社交疏离措施很可能要持续到2021年。
4月14日,《科学》发表哈佛专家研究论文,其建议实施间歇性社交隔离至2022年。并表示目前疫情已经无法短时间得到全面遏制,可能形成长期和人类伴存之势。
因为实行隔离措施,全球经济开始慢慢陷入停滞。企业倒闭,人们失业,随着成千上万的人失业和待在家里,各个国家和地区防疫限制的压力越来越大。
目前全球累计确诊病例逾260万,在胜利未到来之前,我们要做的就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管好自己的钱袋子,增强自己的免疫力,一起度过这个难关。
来源:中外医讯(medinfo-au),医护人员及热爱健康者欢迎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了解更多请登录 配电箱 http://3683.bidadk.com/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