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老师借钱:既要全社会尊师重教,教师也要自重自省自律

李先生的儿子今年5岁,在广东深圳市龙岗区某幼儿园上学;班级里有一名姓万的女老师,最近向不少家长借了钱。万老师表示,爸爸生病住院急需用钱,无奈之下才向家长开口借钱。幼儿园园长表示,此前并不知情,接下来他们会帮助万老师,先把家长的钱还回去。(1月19日《广州日报》)

在人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的风险社会,“借钱难”成为一种尴尬的现实。一项调查显示,47.7%的受访者表示朋友是最常借钱的对象,65.3%的受访者会担心借钱者不还或不按时还钱。

找别人借钱并非易事

在社会信任缺失的背景下,为了避免利益损失,为了避免陷入“借钱容易还钱难”的泥沼之中,为了避免因为借钱引发矛盾与纠纷,不少人采取了一种保守性、排斥性的策略,能不借就不借,能少借就少借。

私人之间的借钱行为,有助于建构一个互助互惠的社会救济网络;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关系型社会,当人们有难处,难免会求助熟人圈子。越是联系得越频繁、关系越密切的“强关系”,如亲戚、朋友、同乡等知根知底的熟人,就越有信任的存量,就越有可能借到钱。

幼儿园也有育人功能

幼儿园老师和学生家长原本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通过孩子建立了联系;然而,二者的交往行为并非私人关系,而是公共关系;他们之间的联系通常也不会很频繁,也缺乏血缘、地缘、业缘等社会联结纽带的维系,双方的关系是一种“弱关系”。这种关系往往难以借到钱,幼儿园老师却可以打破常规钱,为何?

家长会

不论是担心拒绝老师会让孩子遭受不公平待遇,还是试图通过借钱拉近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以求得对孩子“格外关照”,面对幼儿园老师的失范行为,一些家长固然左右为难,却依然选择了顺从与合作。

和孩子们一起玩耍的幼师

说到底,教育竞争不仅是孩子们之间的比拼,也是老师们之间的较量;老师们是否用心、用情、下功夫,会对孩子的学业成绩、精神世界发育和建设产生重要影响。为了和老师搞好关系,一些家长即使对他们的失范行为并不认同,却不得不去迎合和讨好老师。

提振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需要教师的自重、自省和自律。不能在失范行为与非失范行为之间建立清晰的界限,不能做到公与私泾渭分明,公私混淆固然能够让幼儿园老师立竿见影地完成筹款目标,却损伤了教师的职业形象与社会声誉;“幼儿园老师向家长借钱”背离了职业伦理和行业规范,显然需要纠偏。

陪伴孩子成长的男幼师

对于那些缺乏财富积累和社会资本的老师而言,他们的熟人圈子在资源配置中不占优势地位,和他们联系频繁的“强关系”在提供救济和帮扶上的力量十分薄弱。

事出有因这位难以“自我救赎”的女老师,应该得到来自学校、公共部门和社会组织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幼儿园老师向家长借钱”固然采取了错乱的方式来剑走偏锋,也依然有“沉没的声音”需要打捞。

幼师也不容易

(本文为“社会思索录”原创作品,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关注、评论、分享和收藏、点赞,您的鼓励支持是我不断前行的动力)

了解更多请登录 配电柜 http://3683.bidadk.com/

Categories: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