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完备的手术器械、没有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和血气分析、没有麻醉镇痛药、而且手术过程中经历了2次停电,中国第26批援几医疗队克服了各种困难创造了奇迹:2017年10月25日,在中几友好医院实施了“右开胸巨大肺囊肿切除术”。这是中几友好医院自建院以来的首例开胸手术,据几方专业人士讲,这也是科纳克里乃至几内亚全国的首例开胸手术。
胸外科专家王洋医生术前设计开胸切口
CT结果提示右肺巨大囊肿,纵膈大血管和支气管已经移位
医疗队队长李晓北和中几医院Sandy副院长术前组织全院多学科讨论
医疗队队长李晓北和中几医院Camara院长术前看望病人
麻醉科专家李志刚和中几医院麻醉科主任Diallo术前看病人
麻醉专家李志刚进行麻醉插管
胸外科专家王洋在指导几方医生开胸手术
手术期间突遇停电,王洋借助手机光亮继续手术操作
医疗队护师常佳配合开胸手术
胸外科专家王洋在手术结束后接受几内亚国家电视台采访
医疗队重症医学科专家王烁查看术后患者
患者术后第一天已开始进食(王洋医生和胸外科主任Raci医生)
患者术前和术后第一天胸片比较
患者术后第三天已下地并由重症监护室转入普通病房(胸外科主任Raci )
患者术后第四天与全体参与手术和救治的医护人员合影
这位40岁男性患者Keita Karim,来自几内亚偏远地区Mandiana。饱受轻度活动后气短十多年,患者在科纳克里市CNSS、C.I.M.E.D.等多家医院完善了CT和超声等影像学检查,最后在IGNACE DEEN医院被确诊为“右肺巨大囊肿”。然而这些医院都不具备开胸能力,经IGNACE DEEN医院呼吸科主任Agrege Camara L. Mady转诊至中几友好医院胸外科。中国第26批援几内亚医疗队副队长、胸外科专家王洋医生和中几友好医院胸外科主任Raci BAH医生详细了解病情后决心迎接这个挑战。中几友好医院Camara院长和医疗队李晓北队长以及全院医护人员非常重视该病人。Sandy副院长和李晓北队长召集了全院科主任进行术前多学科讨论,最后决定实施开胸手术以彻底为患者解除痛苦。
由于中几友好医院缺少必需的麻醉药物,监测手段也非常有限落后,这更增加了实施全麻的难度。对此,医疗队麻醉科专家李志刚医生结合医院现有条件,会同麻醉科主任Diallo医生反复论证、反复推敲,精心设计了高难度的“高位胸椎连续硬膜外复合双腔气管插管全麻”的麻醉方案。针对中几友好医院首例开胸手术,再加上手术室条件简陋,器械护士常佳特地从其他科室的器械中挑选出可以替代的手术器械。
10月25日中午12时许,王洋医生同胸外科主任Raci医生以及曾在中国留学的中几医院普外科Camara医生共同上台手术。当体位固定后电刀突然出现故障无法,此正常工作,但如果不立即开胸, 原本就受压的纵膈大血管由于体位改变后有可能压力骤增而随时出现生命危险。王洋和麻醉科李志刚医生商量后果断决定立即开胸。由于当时没有电刀,针对出血部位王洋医生采取边结扎边开胸。
进胸后发现巨大肺囊肿已占据右胸腔体积接近80%,纵隔心脏大血管已部分移位到左侧,右肺中下叶完全肺不张。切开菲薄囊壁后有大约4000ml澄清液体流出。王洋医生小心将囊壁从右肺游离下来并完整切除,用凝胶海绵垫敷并将右肺漏气处及时修补。手术过程中突然出现两次停电,手术室顿时一片漆黑,台下的的几位医生只能迅速打开手机,王洋就借着微弱的手机光亮继续进行胸腔操作。术毕,麻醉李志刚医生和Diallo主任安全拔除双腔气管插管,病人完全清醒,自主呼吸氧和能维持98-99%,手术室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为了防止患者体温过低,术中一直没有开空调,可想而知对于正处在旱季的西非几内亚来说手术室就像蒸笼,术后参与手术的几位医生手术衣已经完全湿透了。
几内亚首例开胸手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完成,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从早晨8点准备到晚上6点手术结束,整整10个小时,医疗队李晓北队长带领诸多队员一直在手术室指导协调并参与“作战”。中国第26批援几医疗队专家凭着高超娴熟的技术和过人的胆识为非洲兄弟解除了困扰十余年的病痛。中几友好医院自院长至普通医生纷纷对中国专家们的精湛医术和敬业精神感到由衷钦佩!几内亚国家电视台记者也对王洋医生等参与人员进行了现场采访。目前该患者已进食并下地行走了。
本病例开创了中几友好医院开胸手术的先河,填补了几内亚开胸手术的空白,其成功无疑对提升中几友好医院胸外科专业诊疗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中国医疗队在几内亚日益增强的影响力又添上了浓重一笔,让中几两国人民的友谊之花绽放得愈加绚丽。
当地时间2017年10月31日于西非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阎彤
了解更多请登录 配电柜 http://3683.bidadk.com/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