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时下歌坛,有个经典问题:你什么时候会对华语乐坛感到失望?提问者看到当下音乐榜单的现状,有感而发。
鉴于当今歌坛“流量当道”的现状,大家对华语歌坛普遍感到失望再正常不过。
众所周知,肖战因热播剧《陈情令》一夜爆红之后,就麻烦不断。
经历过“AO3”和“227大团结”之后,肖战反而愈挫愈勇,发行单曲《光点》销售额破亿,打败吴亦凡、华晨宇、周杰伦一干人等,问鼎数字专辑销量冠军的宝座。
粉丝举旗高呼的同时业内却是一片哀鸿。毕竟让流量明星的粉丝们理性消费是不可能的,他们在乎的并不是歌曲本身,而是偶像这个人。
从商品本身的制作价值而言,《光点》这首营收过亿的歌,无疑增加了华语歌坛从业人员的绝望感。让人更绝望的是,流量盛行、鲜肉遍地,歌坛已经烂到了无以复加的境地。
你什么时候会对华语乐坛感到失望?这个问题的高票回答里,歌手郑钧的回答被置顶。
郑钧曾在访谈节目中谈及音乐榜单这个问题。直言表示:“排行榜上的歌,他虽然火,但是我一听,十首里面有九首,真的听不下去,这就是屎啊!”
这是郑钧当时在节目里的原话,他这段话引得无数网友点赞。
流行乐坛没有多少作品是真正经得起时间验证的,这已经成为一个恶性循环的行业现象,并且人人感到失望,久而久之听众也就习惯了,习惯了便罢了。
这些年伴随着短视频文化的兴起,这些神曲快速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力量,好像你没听过神曲,没看过一些个低端的搞笑段子,就会随时被时代抛弃,被朋友耻笑一般。
最令人担忧的是,听众对于这些音乐作品的好坏是没有自我分辨能力的,他们只是在无比忙碌的生活中接纳各种信息,并且被影响。
他们会逐渐认为音乐本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没有人会站出来说这些歌LOW,更没有人会改变这一切。久而久之,便说大势所趋,现在的时代本身就是这样的,为了能够“生存”,越来越多的人会写这样的作品,毕竟它不费什么时间,更不用什么脑子,大家喜欢,追捧,就已足够,从而产生以上所说的恶性循环。
就好像现在的电影产业一样,大家痛骂编剧、恨不能要给他们寄刀片。其实不然,和音乐同理,大家都去看烂片,便以票房来判定作品的好坏。
时间久了,自然很少再有人写好的作品,那些执笔几年、十几年的编剧为了“活下去”,为了顺应制片人、投资方,向市场妥协,向世俗的部分观众低头。
劣质的作品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吹捧效仿,而真正优秀的作品,却被无情埋葬在角落。
华语歌坛为何会走向低谷?
仔细推敲,歌坛并不是这几年才刚刚进入低谷时期,从华语乐坛出现开始,一直都或多或少存在劣质作品。只不过以前信息传播并不发达,人们听的好歌多是电台推荐,又或者是自身本就有兴趣买回家的磁带、唱片,然后口口相传,让优质作品得以传播。
现在资讯突飞猛进的发展,造就的是乐坛的门槛过低,任何人都可以写歌,发布在各个平台,有的以哗众取宠的方式,有的以颜值取胜,有的以洗脑循坏的模式,音乐反倒成为了陪衬品。
而这些人的居心,清晰可见,不过是为了成为下个一晚上靠打赏致富的网红而已。
其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资本开始伸向文娱圈。因为卖唱片不赚钱,日本娱乐圈走向了“握手券”模式,听音乐还要送赠品的感觉,毕竟这个时代,老老实实唱歌不卖座,使用一些奇怪招数,反而可以给经纪公司,唱片公司赚取更多利润。
这已经不是单单是华语歌坛的落寞,是整个音乐市场都存在这样的怪象。
专辑销量沦为粉丝打赏的根本原因
细看近年的数字专辑销量数据,排在前面的顶流们,我们甚至无法称之为歌手。
“粉丝”沦为捞金的主要战力。
普通大众还没有完全接纳知识付费的概念,试问这些人里面有多少人热爱音乐,热爱音乐的人里面又有多少人会付费听歌,数据可想而知。
而粉丝买的不是音乐,而是偶像本身,为偶像刷榜,冲销量,从而形成了主要战斗力。
粉丝的力量有多强大,看看韩国EXO组合的前成员鹿晗拥有6000多万微博粉丝,其中大部分90或是00后。
为了显示自己对偶像的热爱,粉丝自主发起某个话题活动,让鹿晗单条微博的评论量超过了1000多万,创造了“微博上最多评论的博文”称号的吉尼斯纪录。
粉丝的力量实实在在是可以被转换为真金白银的。
粉丝为流量小生打赏所带来的好处
纵使音乐销量沦为粉丝打赏,是件悲哀的事,但也不是全无好处。
快餐消费的时代,人人都图个乐,更有人表示,生活已经这么累了,何必还要去看一些费脑的东西,恨不得越无脑越得人心。
至少粉丝还愿意花费他们的精力和财力去打赏一些作品,虽然作品不怎么样,粉丝的初衷也未必单纯,好歹有人做这样的事情。
曾经的披头士、麦当娜、迈克尔·杰克逊,现在欧美歌手的泰勒·斯威夫特、ANNA-MARIE、戳爷,也都还是需要听众支持,并非能一人孤芳自赏。
只是没有作品,却成为一线歌手这样的现象,期望早些消失。
粉丝推波助澜下的销量第一,真的有价值吗?
不可否认,经历过90年代的巅峰后,华语乐坛在急速地走向衰落。曾经从小听到大的歌手,出歌速度放缓,此外新人层出不穷,很长一段时间,听众反复地听过去的歌,后来韩流来袭,再后来便没有后来了。
现在乱象的原因说到底还是互联网的锅,以及盗版音乐的猖獗,抄袭的现象越来越多。
在以前,实体唱片的销量关乎着歌手是否能以此为生,我们甚至为购买了某某某的CD而骄傲。但互联网和短视频的崛起,让盗版的获取方式更加快捷,实体唱片销量锐减,就连HMV唱片店都面临破产。从而掐断了歌手和唱片公司的生路。
后来的一段时间,便出现了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朗朗上口的歌曲,并且出乎意料的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热度,凤凰传奇组合也因此大火。
然而,这样的歌曲背后自然有诸多“土味”、“低俗”等方面质疑。
可是如今我们还在保持这样的土味,并没有丝毫的好转,反而接受了它。
这个时代能做到大家各个熟知的歌曲都是那些网络神曲,比如《学猫叫》《惊雷》等等,似乎已经难以在传唱度和可听度之间做一个很好的权衡。
音乐选秀节目也是一样,从《超级女声》的兴起到《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为热爱音乐的新人提供一个可发挥的平台。但真正从这些选秀里出头,并一直在做音乐的少之又少,有的人一直在等,等哪一天情况有所好转,华语歌坛也就开始复苏了。
可惜的是这一天迟迟未曾见到,等来的是练习生养成类节目。
他们的成功,让国内的很多音乐人和娱乐公司的老板认为。只要重复他们的模式就可以了,只要不断模仿、引进韩娱模式,花费巨资就可以有新的赚钱门道。
于是就有了现在一大批心智不成熟,却做着成名梦的少年。那些想法设法的挖掘符合条件的音乐人才,他们没有不见,只是他们失望了。
这个地方,这个时代没有在做作品,而是在钱生钱。 而和音乐无关。
所以,从2004年到2020年长达这么久的时间内,音乐因为大环境不得已改变,太多的音乐人转行自保,音乐质量下降成为了必然。
若问粉丝推波助澜是否真的有价值,那唯一的价值可能就在于粉丝满足了自己的那一点私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了解更多请登录 配电箱 http://3683.bidadk.com/
发表回复